《出发》:极速狂飙,家族情深 - 爱视影院

《出发》:极速狂飙,家族情深

来源:baidu.com人气:1176更新:2024-09-29 09:47:52

不可思议,这样一个简单甚至有点不合常理的故事,拍得这么饱满丰富又温情,伊朗农村群像式的在路上电影。用镜头直接演绎小孩子的感情和心理,太难了。非常神奇的人际关系,既非冷漠又并不让人感到有希望,只有孩子还被迫保持“热情”和真诚。也让最后那个做门窗的老大爷显得特别温暖,所以孩子也不惜以谎言回报吧。好多处看得替他挤得慌,就跟看《出发》一样,情绪完全被导演牵着走,无可奈何,太神奇了。最后那段“步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真的是太出彩了,色彩通过光及室外暗处的对比,实在太有风情感了,点睛的一段。节奏虽然没有慢下来,但是心情舒缓了,真是奇怪。阿巴斯的电影让我词穷,“神奇”真是最直接的感慨了。结尾,泪啪地一下被激上来,发现嘴角是笑着的。神奇!虽然听着片尾曲想想这个设计是有点刻意的,我也预计到会用到,还是被暖到了三刷。意识流电影的先驱,一个老年人的忧伤回忆。开头的梦境表现主角对死亡的恐惧,或许他感到自己行将就木,于是潜意识中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回顾,那些他怀念和厌恶的记忆纷纷涌上来。影片有几分公路片的框架,伊萨克返回母校的这段路,既是故地重游的现实旅程,也是他人生的回顾和内心救赎的道路。剧本精炼,没有多余人物,除了开头梦境的画外音稍显多余,途中那对翻车夫妻让伊萨克想到自己失败的婚姻,所以对他们颇为反感,而他目睹妻子外遇的梦境中那对夫妻仍承担着引导主角和互文的作用,相反伊萨克与三个年轻人相处愉快,因为他们让他想到自己快乐的青少年时光,那时候还没有失去自己的初恋萨拉。伯格曼把自己喜欢探讨的上帝存在问题交给了片中搭车的那两个男孩。调度有很强的舞台剧痕迹。伯格曼没有保持悲观基调,结尾主角实现了和解,安然入睡。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世界战火纷飞、中国军阀混战。临近师范毕业的学生毛泽东,在按捺不住青春与迷茫的驱使下,携学长萧子升徒步千里、漫游民间,见世间万象与民生百态。从“把河滩当床,蓝天当帐幔,月亮当灯笼”的激情浪漫,到遭遇欺凌又心怀众生的冒险经历中,感受世间百姓的苟且与苦难,颠 覆了以往的认知与价值观,从此萌发了青年毛泽东在中国大地上探寻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之道。影片用中国山水画卷与长镜头语言讲述了一段最具朴素性、最具朝圣感的成长之旅,呈现一部具有东方美学与道法自然的诗意电影。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