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孩》:女性独立,时代变迁 - 爱视影院

《美国女孩》:女性独立,时代变迁

来源:baidu.com人气:951更新:2024-10-11 16:10:27

     片子不算差,但对于那些不了解法国历史的观众来说非常之不友好,大段大段激情澎湃关于政治和法律的论辩让片子看起来很像论文,生涩难啃.     同时剪辑上是法国一贯的怪节奏,好像在刻意追求一种从上个情节跳脱而出的不和谐状态又好像是片子太长不得已删减成不连贯的碎片.     诡异的节奏带动情绪也走向了古怪的一边,好像在高歌颂扬大革命又像是在反思人民与暴民的一线之隔,所有人都在冲晕了脑的情绪裹挟之下陷入了革命的癫狂(这倒很像革命的真实情境).     另外在民间涌现出的保守声音导演对其并没有很重的贬抑色彩这点倒是挺难得的.     法国人为自由而革命让他们感到自豪,又因自豪而再次发起革命,这种自我沉醉也很像是个无尽的轮回.     估计这只是第一部,后面还有自由和博爱吧.     可搭配瓦伊达的《美国女孩》一起观看,很容易判断高下.     片子不少台词都很戳当今国人,但…非常厉害.     尤其是放在现如今这个社会形态来看,关于这部电影之外的评论才彰显更加高级的讽刺妙用.     我实在是太吃鲁本这一套,在这部电影里他凭借短片拍摄积攒的经验和风格,用仿纪录式的视角,不断拉近又推远所谓“真相”的“非白即黑”,相对客观的镜头处理恰到好处.     全片看似走入孩童视角来观摩一场无关年龄的人性博弈,但完全是用成熟的运镜和剪辑,假借这一“游戏”戳中现代社会元素的每一处软肋.     公车和公园的两场戏足够挑动起观众的情绪,但他又用反差蒙太奇效果,逼迫受众渐弱共鸣.     直到最后,仍然有人对不了解的事实嗤笑,也仍然有人对正确或是错误的选择无动于衷,乃至临近片尾成人和孩童对垒,及代表正义和公平的“大众”卫道士凶猛而出,这样的每一个角色、地位、群体和制度,都在电影形象中被完全推翻.     不过在生活面前,人类永远都扮演小丑.     

2003年,移民美国五年的莉莉因罹患乳癌,抱病带著两个女儿芳仪、芳安从洛杉矶回到新店,与疏离多年的丈夫宗辉团聚.     芳仪因为中文障碍在班上成绩严重落后,被同学戏称为“美国女孩”.     横衝直撞的她面对母亲生病深感无力,最渴望的就是回到美国.     随时担心癌症恶化的莉莉不能谅解芳仪的各种叛逆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係一触即发.     在文化衝突、经济、疾病等压力之下,莉莉与芳仪的衝突节节升高,并在小女儿芳安于SARS期间被医院隔离时达到高峰.     莉莉原本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因一场意外的疫情被迫面对彼此的心结,进而获得重新开始的契机.     

.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